三亚高校女教授“跨界”深海潜航员 见证中国“深度”

来源:南海网 作者:刘丽萍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两大夙愿。

  驾驶“深海勇士”号下潜至2807米,没有光线、没有浪涛、温度极低,对于人类来说,这里仍是神秘之境,参与完成这一壮举的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一名80后女教授——苏静,她对那片蔚蓝色的海洋充满了憧憬,还有敬畏。

  “我很幸运,在‘最好的时代’见证中国‘深度’。”日前,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返回三亚,苏静作为随行的潜航员助理,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期间完成下潜任务5次。

  苏静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名80后女教授。苏静本人供图

  过五关斩六将 被选拔为潜航员培养对象

  熟悉苏静的人都会觉得,她恬淡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女汉子的内心。

  2004年,从小中规中矩长大的苏静,选择从湖南老家跑到了千里之外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任教,然后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安静工作,她教授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等课程,除了承担教学工作也带毕业设计,日复一日,十二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生活如一潭湖水,平静如斯。”苏静一句话总结她12年的工作生涯。

  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返回三亚,苏静是随行的潜航员助理。苏静本人供图

  生活轨迹的改变往往在不经意间。2016年,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牵手”合作,开展共同培养潜航员的项目。这一消息出来后,全校老师跃跃欲试,苏静也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经过层层筛选,面试、体检、笔试,她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唯一一位培养对象。

  “潜航员被称为 ‘深海的哥’,选拔条件非常苛刻,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此外身体也是高要求,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身体还不能有异味,潜水器里面空间小,身体有异样 会影响同伴工作。心理方面不能有深海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做精细的作业时需要沉着冷静,操作动作要很精准。”苏静始终觉得,她是攒够了人品才成为这样的 “幸运儿”。

  从大学校园到深海所,苏静闯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看似机缘巧合,却似乎早有注定。采访中,她总是微笑着简略作答,但在微笑中、简洁的话语中,却无时无刻透着一股自信。

  “新手上路”也幸运 参与“深海勇士”号的总装

  2016年6月,苏静如愿被“借调”到深海所,并被派往江苏无锡某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培训和学习,理论、实操交替进行,学习任务紧张有序,苏静都应付自如。

  “还记得,刚到深海所的时候,见到科学家心里都很紧张,印象中觉得科学家都是严肃的学者,但真正接触后发现,工作之外他们也有‘可爱’的一面。”苏静回忆说。

  那一批他们有7个学员参与培训,个个都是“新手上手”,但幸运的是,他们在培训期间竟有机会参与到“深海勇士”号的总装,见证这一大国重器从图纸变成现实。2017年4月至6月,“深海勇士”号进行水池试验,第一次下水时,苏静既期待又紧张,当她下潜到29米深后却没有感觉到身体上的不适,各方面都非常适应。

  在苏静眼中,当潜航员是一件兴奋的事。2017年8月16日到10月3日,“深海勇士”号进行海试,苏静第一次随船出海,全程参与载人潜水器的运行和维护,历时49天、历经5个试验海区,完成了所有试验内容。2018年3月,苏静第二次出发,跟随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开启科考之旅,这一次她不再是“围观者”,三人一组,三个月下潜8次,最深到达2807米。

  但驾驶“深海出租车”不像开车那么简单,越往海底深处走,潜水器的负荷就越大,潜航员要摸透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潜水器的状态和性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下潜后要去看看深海是什么样,但等我真正下潜的时候,兴趣不再是看海底世界和风光,而是‘偷师学艺’,冷静观察主驾驶员是怎么操作的,要注意哪些事项,怎样才能让我更好地掌握驾驶要领。”苏静打趣说。

  海阔凭“鱼”跃 潜向海底探索未知奥秘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在神秘浩瀚的深海底,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在充满着各种未知危险的黑暗深海中,置身其中的人如何生存?

  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历时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苏静便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每天早上6点30分集合,工作人员先要在甲板上对潜水器的各项性能进行初步测试,然后用A架将潜水器小心地放到海上,进行水面测试,一切正常后才会启动下潜任务,每次下潜至少要八个小时。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忍受船舱中的高温和海面的摇晃颠簸。

  “深海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五光十色,差不多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苏静讲述,西南印度洋海域复杂,舱外的热液喷口温度达到300多度,但在所有人的努力配合下,完成了5个热液区及2个 异常区的深海水下实地勘察,获得了大量高质量、高分辨率的海底热液活动视像资料,采集了丰富的热液流体、硫化物、基岩以及热液大生物样品,取得了一批具有 重要科学价值的深海热液科考成果,为深入研究现代海底热液流体系统的物质循环、生命演化和适应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和样品。

  从大学副教授到深海潜航员,苏静的人生轨迹多了一抹色彩,尽管工作艰辛、任务繁重,但她觉得,能够去未知世界探索发现、见证中国“最深度”,领略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这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回到大学校园,她一头扎进高校工作,也在心中期待下一次的出海任务,自己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3月31日消息 记者 刘丽萍)

责任编辑:肖秀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