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读 | 炎炎夏日,你不能错过这碗清补凉

来源:南海网客户端 作者:

  遇见好文,遇见更好的你。朋友们好,南海网客户端椰读又和你见面了。本期为你推荐好文《海南清补凉》,南海网主播天琴读给你听。

  虽夏日炎炎灼人,若能放眼量风物,何处不是清补凉?

资料图,来源网络

海南清补凉

作者:马思源

朗读者:天琴

  古人消暑,多是茶水。白乐天有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煎的是尘,消的是暑,亦为快事。海南地处热带,我居海边,虽有海风凉,常怀暑热忧。暑天到时,天成了一个大蒸笼,汗水如洒,灼热让人难得优雅舒心。

  居处楼下一饮品店,此时尤显珍贵。店面虽小,却还干净,进得店来,空调冷风隐袭,通体舒泰。落座,服务生持一托盘,上有白色碗,一方一圆,造型古雅。方碗内红豆、绿豆、各种海南水果块儿以及半透明冰块;椰奶如能流淌的玉,温润卧于圆碗内。我常宅门内,万事成蹉跎,望之踌躇饮食之法。小儿端起椰奶倾倒入方碗,一时方碗内诸物被椰奶淹没,各种豆和冰块若隐若现,观之如北方初秋辰时霜雾,缥缈而来。小儿慨叹,正宗海南清补凉!若论正宗与否,需常食者来断定。万物皆如此,判断标准是创造事物本身的人,外人置喙,往往离题万里。我只说,此时清补凉于我是尘世烟火,且清且凉;白先生自然不会暑天去温红泥小火炉,暑天时他品茶,他品起茶来,应该有仙气氤氲。

  “清补凉”,仅听名字,凉爽即扑面。“清补凉”为特色冰爽甜品,风靡琼岛。传统海南清补凉主料为熟红豆(或绿豆)、薏米、花生、空心粉等,放置冷却或加入冰块慢慢滋润而成。海南多椰树,果实称椰子,椰蓉打碎,和椰汁一起,就是椰奶。若偏爱椰奶,即成椰奶清补凉。

  我寄本心于美食,只生欢喜不生愁。一日谈及清补凉,当地友说,若啖小吃,不如多到夜市或小摊。海口骑楼老街,有多家历时悠久清补凉小店。择一晚,于街头漫步,如在中外精美建筑的画卷里徜徉。店里一碗清补凉就是一幅晃动的画,西瓜大红、大枣暗红、鹌鹑蛋饱满、通心粉曲折灵动、木耳花米白蓬散……张扬中隐含内敛的清秀,种种颜色构成一个个跳跃的图。一碗清补凉就是一副良药,下火消暑、清热解毒;品之,甜而不腻,爽滑润喉,冰凉可口。

  据说苏轼流放海南期间,品尝过当地百姓制作的椰奶清补凉后极为称叹,当场盛赞: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民间传说多有附会,只说是海南人对苏先生的热爱和崇敬。若苏轼回转,也应会爱上这份美食。苏轼流放海南,苏轼不幸海南幸,留下佳话若干。一代文宗在此进行文化启蒙,据说他离开海南后第二年,这里结束没有出过进士的历史。海南人感念苏轼,如今海南处处保留苏轼美名和遗迹,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巾、东坡墨……前段时间带儿去瞻仰东坡书院,儋州东坡书院以背诵苏轼六首诗歌为入场券,如此佳话也是孤绝。于路上把苏先生的功业是非给儿子详述一遍,他幼弱心灵已种下对苏轼的致敬。纪念一个人,让他流传于下一代,下下一代,许是最好方式吧。

  少时酷热,莫过收麦天。麦芒刺身,汗水直淌,地头凉阴里忽来一声“冰糕”,似热火里投进了冰块儿,即刻开启冰火两重天模式。卖冰糕的少年,推一架二八自行车,后座上驮白色泡沫箱,隔热,顶上盖白色棉垫,可有效控温。少年多自于镇上地少田少农活少人家,头脑活络,又懒受农活之苦,乐意走乡串户,虽也热成红头酱脸,到底不是扎在麦子堆里受罪。每闻吆喝声,割麦子的人大太阳底下抬起头来,穿过热浪把目光投向地头,似乎那里就是一片清凉的世界。母亲往往掏出窝在口袋里的手绢,层层打开,踅摸出一角钱,大弟和我争着抢着跑向地头买冰糕。无色,透明,长方块,中间一根小于耳朵眼的木柴棒,裹着一张图案浅淡的半透明油纸,箱子里掏出来,一圈圈儿冒着凉气。凉气只往脸上奔袭来,咬上一口,甜、凉,酥掉了舌尖尖。这就是冰糕,它占满了少时夏天凉爽的梦,甜点哪里只是消暑、消夏,更是困窘生活里单调但纯粹的欢喜。

  海南多美食,文昌鸡、东山羊、嘉积鸭、抱罗粉、和乐蟹、临高乳猪、海南鸡饭、海南粉、清补凉、热带果肉食品……民以食为天,口腹之贪使人愚,智若苏轼,也是“宁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岭南宋时为荒蛮之地,愿为口腹留居,岂非因美食而变傻?苏轼若此,我等愚一回又有何不可?万事诸般皆可忘,唯不能随意忘口腹。

  友笑我,右手减重,左手美食,幸福生活该是如此。幸福本就很简单,生活充满辩证智慧,美食和减重可以并存。韦应物诗云,“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虽夏日炎炎灼人,若能放眼量风物,何处不是清补凉?

  (文字来源:海南日报文化周刊)

  朗读者风采>>

  南海网主播 天琴

  往期推荐>>

  椰读 | 世界读书日:让我为你读《一本书》【中英双语】

  椰读 | 喝一杯苦茶,品一品海口老街风味

  椰读 | 棋子湾,一湾妙不可言的仙境

  椰读 | 消失的盐田,光阴的故事

  椰读 | 一条性情的河流

  椰读 | 南丽湖之韵

  椰读 | 温婉而清秀的文昌河,从远古流到今天

责任编辑:甘晨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