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扶贫故事 | 黄边:三年三变 “老懒”成老板

来源:南海网 作者:叶俊一 卢传艳 黄立明 杨后平

  【编者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中,众多扶贫干部斗志昂扬奋战在一线,不遗余力地践行着初心使命。同样,在脱贫路上,许多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彰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前行,续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即日起,南海网将报道保亭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来的30位先进典型,敬请关注。

  上个月初,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大妹村的“山黎农庄”开业了。沿着雏菊盛开的小路走进去,几间用茅草和竹竿装饰的餐厅极具特色,偌大的鱼塘倒映着热带雨林的优美风景,也为农家乐提供了最为鲜美的食材。

  这个农家乐的主人名叫黄边,三年前他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三年后,他却从“老懒”变成了老板。

  一变:“老懒”有了主动发展意愿

  黄边正在给农家乐的花草浇水。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摄

  2016年以前,黄边一家人住在破烂的瓦房里,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他不仅懒惰不干活,而且经常喝酒,有时一喝就是一天,既喝穷了家底,又喝没了斗志。

  “我前几次去他家走访时,经常见不到他。”黄边的帮扶责任人邢世荣回忆,听说帮扶干部进村了,黄边要么是锁起门避而不见,要么跑到山里躲起来。“穷了大半辈子,一个陌生人突然要帮自己,天上哪有那么好的事?”说起当初的自作聪明,黄边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然而,这场名为脱贫攻坚的艰难战役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贫困户,在邢世荣等帮扶干部三番五次的上门谈心后,顽固的黄边有了第一个变化。

  要致富,学技术。邢世荣深知产业脱贫的重要性,他拉着黄边去参加技能培训、电视夜校。从最开始坐下就想打瞌睡,渐渐地,黄边似乎开了窍、着了迷,酒桌上几乎见不着他的身影,课堂中他总是最认真听讲的学员之一。

  “五指山有个比我还困难的贫困户,却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我就不能呢?”黄边的自言自语让邢世荣意识到,他的思想意识已有了初步改变,现在是时候推动第二个变化发生了。

  二变:多元化发展助推经济增收

  帮扶干部与黄边(中)交流谈心。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摄

  为了帮助黄边树立发展信心,邢世荣结合扶贫政策及自身资源,一方面为他落实住房、教育、医疗等帮扶政策,解决其后顾之忧;一方面为他提供种苗、肥料等物资支持,减轻初期发展压力。

  “帮扶干部这么用心帮我,再不好好干,怎么对得起别人?”改变思想后的黄边果然铆足干劲,他不仅认真打理起自家的土地,而且大胆承包了其他村民的闲置土地,用来种植冬季瓜菜,同时还养上了鸡鸭猪等家禽家畜。

  由于黄边掌握了专业的种植养殖技术,无论瓜菜还是牲畜的存活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加上近几年农副产品价格较好,收益也随之增长。2017年,黄边家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光荣地摘下了贫困帽子,他也更加努力地奔跑在致富路上。

  此前,黄边承包了一座鱼塘,但因为没有资金和技术,一直疏于管理。2017年,黄边扛起锄头拿上镰刀,清理了鱼塘周边的杂草,进一步修缮之后,投入了两万尾鱼苗进行养殖。此外,他也继续种植了冬季瓜菜,闲暇时也会和妻子外出打零工,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这样的情况下,黄边开始谋划起第三个变化,这也是他心中最想干成的一件事——开个农家乐。

  三变:投资建设农家乐 “老懒”成老板

  2019年11月,黄边的农家乐开张,“老懒”变成了老板。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摄

  黄边早就想干这件事了。“六弓乡的农家乐很少,自家鱼塘的环境非常不错,既可休闲垂钓,又可采摘原生态的蔬菜水果,开业后一定能吸引不少人。”黄边把想法告诉给了邢世荣等人,得到帮扶干部的鼓励支持后,他迅速行动起来。

  平整土地、购买材料、搭设餐厅……自今年3月份起,黄边就一头扎进了农家乐的建设中,为了省钱,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他都自己干;遇到资金短缺,他只好暂停、和妻子打工挣到钱后再回来接着干……断断续续却始终在推进,点点滴滴却始终在前行,今年11月11日,黄边的农家乐终于开张了。

  这是一家普通的农家乐,但从设计到装修均显用心用情。通道两旁,黄边亲手种上了雏菊,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开得正艳;通道上方,黄边计划用百香果的绿色藤蔓作成天然点缀。接着往上走,山坡上三两间餐厅干净整洁,一洼鱼塘即使隔着水面也能感受到勃勃生机。黄边甚至买来了二手点唱机,夜晚,村民可以在这里载歌载舞、放松休闲……

  “很少有时间喝酒了,每天都忙不过来!”如今,黄老板已成为了黄边的新称呼,他穿上了衬衣西裤,换上了帅气皮鞋,整个人更加精神了,说话也更有底气了,“希望我的店能稳步发展,将来我也希望能够带动一些村民来工作,大家一起勤劳致富!”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保亭12月8日讯 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 实习生 卢传艳 通讯员 黄立明 杨后平

责任编辑:王思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