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印记 |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肩负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央视网 作者:陈姝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如同大江大河,从源头一直奔流不息,涵养着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文化具有足够的底蕴和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无须讳言,我们曾对自身文化有过迷茫和困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陷入文化自卑的历史境遇,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我们党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不但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更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启了中国文化与共产主义文明的全新书写。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从容行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加以明确、作出部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和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创作生产、网络建设管理等方方面面,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意识形态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主心骨更加坚定、主旋律更加响亮、主阵地更加牢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和党中央的核心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载入宪法,获得人民群众的强烈认同和自觉践行,为实现中国梦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建立在当代中国人民价值共识基础上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坚持倡导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注重从顶层设计上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特别是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中,核心价值观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方式, “化”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共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通过塑造价值观自信为文化自信提供动力,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以化人、以文养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而满足人民的新需求,最根本还是要靠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极大推动了文化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等领域迎来了创作生产的丰收季,整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欣欣向荣的景象。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文化精品特别是主旋律作品日益丰富,一大批题材不同、风格各异,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佳作力作不断涌现,将人们的精神世界点缀得缤纷似锦,使人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虽“软”,但提高文化软实力却是硬逻辑、硬任务。衡量文化软实力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近些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4万亿元。文化产业的兴旺支撑着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以网络文学、影视剧、游戏电竞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圈粉”无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群众“宅”生活的娱乐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也有赖于新兴文化业态的勃兴与壮大。

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同其他文化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愈加重要。中国共产党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一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空前加大。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中就时时不忘讲述中国故事,宣介中国文化。另一方面,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努力学习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依托文化的纽带,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入心”, 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展示出更加独特的魅力、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从“十四五”时期开始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的力量从未如此重要,文化强国的建设也由此更显迫切。吮吸中华文化的精神养分,传承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扎根伟大实践的现实土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必将建立起一个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 陈姝

责任编辑:邓洁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