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晨

  “华西牛”育成!我国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前不久,在第二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峰会上亮相的“华西牛”,打破了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

  这一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是我国农业科技强劲发展的缩影。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为农业生产插上翅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肉鸡市场将拥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三个白羽肉鸡品种,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由此,我国实现白羽肉鸡育种突破,打破了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不只白羽肉鸡和“华西牛”,我国自主培育的京红、京粉系列蛋鸡品种,京海黄鸡、华农温氏一号猪等畜禽新品种,培育推广的超级稻、节水抗旱小麦等大批新品种,都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体现。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占95%,粮食单产提高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超过6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2%。

  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体现为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开创水稻研究从传统遗传图谱向全基因组水平转变的先河,发现并克隆抗赤霉病、抗稻瘟病、抗稻飞虱及调控株型品质、营养高效等具有重要育种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打破国外关键基因垄断;率先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加快了疫苗研制进程,解析了昆虫激素介导小菜蛾Bt抗性机制,发现植物抵御病毒的关键免疫蛋白,为高效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

  基础平台条件大幅改善——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方面,建设了29个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能力达150万份,居世界第一。

  重大关键科技成果涌现——培育一大批自主重大品种,育成并推广济麦22、新麦26等优质小麦品种,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逐年提升;创制一大批关键高效装备,突破采棉机整机产品和采棉头等核心部件技术瓶颈;研发一大批绿色生产技术,耐旱小麦配套节水栽培技术节省灌溉水30%左右,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生猪、奶牛等精准营养、减抗替抗等技术广泛应用。

  农业科技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引擎、根本动力和战略支撑。

  农业科技引领生产方式不断升级

  眼下,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的170多万亩花生进入饱果期,农户们正抓紧进行田间管理以保丰收。在正阳这个全国最大的高油酸花生生产和种子繁育基地,小花生能成为致富的“金豆豆”,离不开科技引领。

  近年来,国家花生体系有关团队在这里推广花生麦后直播起垄种植技术,推动正阳花生生产实现标准化、绿色化。与此同时,大力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县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花生收获期由原来的45天左右缩短为7天左右。产业链条的延伸、精深加工水平的提升及副产物利用率的提高,让正阳开发出花生食品70多种,花生秸秆、果壳、饼粕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100%。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1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产业面貌变革,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我国发展了精准变量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构建起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体系。农业高效用水成效明显,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57,粮食水分生产率提高10%,有效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绿色种养方式加速应用,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行动,农膜回收率达8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6%。

  农业机械提档升级。目前,我国可自主研制4000多种农业机械装备;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无人飞机植保提升作业效率超过60倍。

  农产品加工纵向拓展。我国已建立梯次加工、循环利用的农产品绿色加工技术体系,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不是施肥越多,收成就越好。对于一类苗和二类苗,主要是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生长。”谈起小麦种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村民朱金芳现在很有心得:要根据苗情质量,合理选择施肥方案。今年,朱金芳参加了镇里的益农信息社培训班,在技术服务组专家的帮助下,全面学习了小麦施肥相关技术要领,种粮的本领又增强了。

  参与秀洲区多个乡镇农技服务工作的农技专家郝永祥,是帮助朱金芳的专家之一。“我们针对每个乡镇的生产环境提出指导建议,帮农民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郝永祥说。据了解,秀洲区建成益农信息社115个,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实现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县域全覆盖。

  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业科技教育系统持续推动科研、推广与培训融合贯通,推动农业科学家、推广人员和农民共展才华、互利共赢。

  农业科研体系不断壮大,集聚创业创新创造的“新动能”。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达7.23万人,重大农业科技平台及国家农业科研机构、涉农科技领军企业等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持续加强50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稳固,打造成果转化落地的“直通车”。目前全国有农技推广机构5万个,约50万人。构建部、省、县三级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机制,年累计推介2.2万项绿色增产、节本增效的主推技术。引导扶持社会化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个性化、精准化指导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方法,田间学校、科技小院等服务模式效果凸显。

  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乡村人才振兴的“蓄水池”。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础依托的“一主多元”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训高素质农民队伍超1700万人。培育各类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超过200万,培养年轻力量5万人,培育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人才1.6万人。

  一批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人”投身广袤田野;一批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人”转变观念、提升技能;一批批高学历、有情怀的“知农人”成为储备军……不断壮大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陈晨)

责任编辑:邱苗
×

推荐阅读